2023年,全省上下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聚焦高质量项目招引,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推动高质量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带动作用强劲,国有控股投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但民间投资活力不足,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落,投资企稳回升的态势仍需进一步巩固。
一、投资运行基本情况
1-12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
分主要领域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8%,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8%。
分区域看,关中地区投资同比增长0.1%,陕南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2%,陕北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3%。
二、投资运行主要特点
(一)第二产业投资带动作用强劲
1-12月,全省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9%,拉动全省投资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下拉全省投资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对全省投资带动作用强劲。
(二)国有控股投资较快增长
1-12月,全省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4.3%,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发挥,一批能源、电网、交通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长庆油田、延长油田、国网陕西电力项目、京昆线蒲城至涝峪公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等项目建设带动有力。
(三)工业投资增长较好
1-12月,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8%,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采矿业投资同比下降1.8%;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4%,其中以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二期项目(草堂)、年产60万车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建设项目等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3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9%。
(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
1-12月,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分行业看,占比最高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2%;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48.6%,西延、西十、西康高铁建设提速,带动有力;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5%,京昆线蒲城至涝峪公路提前建成通车,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宫段改扩建、鄠邑经周至至眉县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40.8%,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建设提速;水利管理业同比增长7.5%,引汉济渭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榆林黄河东线马镇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五)财政资金保障有力
1-12月,全省提前完成新增专项债券815亿元的发行,有力保障项目建设。全省投资本年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9%,高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占比9.9%的国家预算资金同比增长6.4%,占比11%的国内贷款同比增长39.2%,占比56.7%的自筹资金同比下降0.7%。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民间投资有待进一步提振
1-12月,全省民间投资同比下降8.8%,低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8.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项目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其中占比38.2%的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3%,影响民间投资下降10.4个百分点;占比6.4%的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6.2%,影响民间投资下降1.1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落
1-12月,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8%,为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0.5%,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3.2%,施工和新开工速度减缓。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同比下降3.4%,其中占比37.7%自筹资金同比下降27.7%,企业资金面紧张。
(三)工业技改投资降幅较大
受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下行及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行影响,1-12月,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下降19.4%,其中采矿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4%;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3.8%。
四、几点建议
(一)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市场活力。积极落实各类惠企项目政策,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加大减税降费、税费优惠等扶持力度,缓解资金压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灵活运用融资担保政策,规范引导各类投资活动,稳定投资预期,提高市场信心。
(二)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按照党中央房地产发展新形势做出的重大部署,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要着力补短板,做好“保交楼”等基本民生项目建设,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提前谋划,做好项目储备。加大重点领域项目谋划和建设,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民生等领域投入,切实做到提前谋划储备,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为投资稳定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坚持以需求导向,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