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凤关镇喇嘛泉村苇子坪那片宁静而古老的土地上,一对历经千年风雨的银杏“夫妻”古树,宛如岁月长河中的忠诚守望者,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雄树已逾1300载,雌树更是超过1400岁高龄,它们于2018年被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评定为特级保护古树,成为了当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璀璨明珠,更是推动村庄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

每年秋季,凤县农业农村和林业水利局工作人员都要按照惯例来到这里,为这两棵银杏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更新树龄、冠幅、树高、胸径等数据,并对古树生长势、生长环境、立地条件、现存状态等进行数据记录,并登记入库,形成一套系统的古树保护资料。
凤县生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刘斌介绍道:“针对两棵夫妻银杏树,我们加强日常管护,与村委会签订了日常管护责任书,进一步压实管护责任,在树身的周围安装了防护栏,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巡护,对防雷情况,病虫害情况开展巡查巡护,目前两棵树长势良好。”

为了让古树健康生长,村里还安排了专业人员对古树进行日常监测,韦小红就是其中一员,她每天都会来到古树旁,仔细地观察古树的每一处变化。
“我们日常的监测就是看一下树皮是否完整、有没有干枝,树叶是否茂密,如果有病虫害就给镇林业站报备,让专业的人过来采取措施。平时也会给树周围打扫卫生、施肥。有游客来玩,给他们介绍一下。”韦小红介绍说。

村民是古树保护的重要力量,村里通过农民学习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村民普及古树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村民了解古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村民保护古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古树保护行动。
留凤关镇喇嘛泉村村民何玉红看着银杏树感慨道:“我自小生长在这两棵银杏树下,在这两棵银杏树下嬉戏玩耍长大,度过了60多个春秋,早年,这两棵银杏树成为我们村小学勤工俭学的重要资源,现在这两棵银杏树已成为推动我们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吸引了不少的游客来到我们这里旅游观光,网红打卡。我们村民也积极响应,并且学习了许多保护生态资源的知识,我们要教育下一代,再下一代,保护好这两棵千年银杏古树。”
如今,古树下的空间已成了村民们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温馨家园,这两棵银杏树也愈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成为了喇嘛泉村生态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喇嘛泉村的繁荣发展。在守护好千年银杏“夫妻”树的同时,喇嘛泉村积极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村里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以千年银杏“夫妻”树为核心景点,打造了银杏观光园。每到秋季,观光园里游人如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只为一睹这两棵古树的风采。他们漫步在银杏树下,拍照留念,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村里还配套建设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游客们可以在农家乐里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如土鸡、野菜、手工面等;晚上,住在温馨舒适的民宿里,听着窗外的虫鸣声,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祥和。

留凤关镇喇嘛泉村苇子坪农家乐老板吴明德说道:“我就是咱们苇子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苇子坪村有一定的历史积淀,也是比较古老的村子,再加上咱们村上有两棵古银杏树,1500多年的银杏树,这两年来的游客比较多,村上也没有接待的地方,通过咱们村上和镇上动员我回来,把老村委会改造成一个农家乐,从去年建成后到今年,每年到这个季节每天的客流量有几十上百人,再加上还有一位爱国华侨,也被银杏树吸引,来看了以后,感觉咱们村上环境比较好,自己投资建设了长青书院,游客可以来这里看书、写字、练字,画画,政府今年又投资一百多万,将东面的房子改造了民宿,民宿修建起来后,营业三个月,游客一住就是玩几天。”
以古树为核心,村里还发展起了生态农业产业。这些农产品以古树品牌为依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深受消费者喜爱,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随着游客的增多,村上的农副特产打开了销路,核桃、木耳等生态农产品供不应求。”吴明德说道。
此外,村里还注重文化产业的挖掘和开发。深入挖掘千年银杏“夫妻”树的文化内涵,创作了一系列以古树为主题的文化作品,如诗歌、绘画、摄影等。举办了银杏文化节,邀请文化名人、艺术家等参加,通过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形式,弘扬银杏文化,提升村庄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喇嘛泉村苇子坪,一个资源丰富、适宜休闲度假的宝地。这里不仅有千年古树、长青书院和民宿,还有半散养的林麝供游客近距离接触,为游客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

留凤关镇喇嘛泉村党总支书记李军表示:“这是我们村上的两棵活化石,我们依托它的美景,发展了农旅融合项目,吸引了更多的乡贤、企业家回到家乡投资建设。我们建设了长青书院、农家乐,还有民宿,修建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林麝林下养殖基地。这两棵千年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福利,我们在这里建设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它,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如今,银杏“夫妻”古树,不仅是游客镜头下的美景,更是苇子坪人心中抹不去的乡愁。它们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承载着村民的记忆与情感。”
陕公网安备 610330020001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