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政务要闻

凤县:农民学习会让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日期: 2025-10-22 15:06 信息来源: 凤县宣传

“以前农闲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起打牌,现在每月的农民学习会成了‘打卡项目’,既能学政策、听党史,还能给村里的事提建议,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秋日里,宝鸡市凤县双石铺镇安沟村村民杨国忠刚参加完“红小凤开讲啦”主题学习会,便迫不及待地和邻居分享收获。

自2021年起,凤县立足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建立“555”工作机制,今年在全县9个镇、66个村、4个社区全域推行农民学习会。

如今,这场覆盖全县的“教育惠民工程”已累计举办420余场,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中“讲什么、谁来讲、怎样讲”的难题,更架起了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推动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激活乡村善治的“新密码”。

机制筑基为学习会定方向

“农民学习会不是‘一阵风’,要想长期办下去、办出效果,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凤县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问佳介绍,“555”工作机制,从规范化、实效化、常态化三个维度为学习会立规矩、定方向。

走进凤州镇凤州村,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农家书屋等建成的农民学习会阵地格外热闹。墙上张贴的年度学习计划清晰标注着每月主题——3月“春耕农技培训”、6月“安全生产宣讲”、9月“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我们走访了全村286户村民,根据大家反馈的想学农技、想懂政策的需求,量身定制了学习内容。”村党总支书记吴建忠说。

由镇村干部、乡贤能人、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宣讲团,则让学习会更接地气。

留凤关镇留凤关村的老党员张建国,擅长用“三句半”解读惠民政策;平木镇的产业大户郭德甫,总能把蔬菜种植技术讲得通俗易懂;县司法局的包联干部还会定期上门,用案例讲解法律知识。截至目前,全县已组建68支宣讲队伍,吸纳成员830余人,形成“群众点单、队伍接单”的服务模式。

雨天屋里讲、晴天院里讲、闲时白天讲、忙时晚上讲的灵活时间安排,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在红花铺镇,“红色驿站”利用村民午饭间隙开展“短平快”的学习;在双石铺镇,“红小凤周三夜校”成了上班族的“充电课堂”;唐藏镇则在“古槐树下议事长廊”,让村民伴着树荫就能参与讨论。

实践破题让学习会“活起来”

如何让理论学习从照本宣科变成互动参与?

红色教育打头阵,筑牢思想根基。在河口镇,红色电影展播加党史知识抢答成了学习会的固定环节;在留凤关镇,退役军人李建军讲述的凤县革命故事,让村民们深受触动。“以前觉得党史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凤县也曾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孔家庄村村民王小红感慨道。

政策宣讲接地气,破解群众困惑。“以前不知道慢性病报销怎么弄,听了宣讲才明白,拿着诊断证明就能申请特殊病种待遇。”刚刚办理完医保报销的唐藏镇曹家庄村村民曹吉良说。针对群众关心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政策,宣讲员们摒弃官话套话,改用快板、情景剧等形式,还现场设立答疑台,让问题当场解决。

善行义举树新风,激发内生动力。每年年底,凤县都会在学习会上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去年,河口镇的“市级最美庭院户”崔红艳,通过分享如何把农家院收拾得干净整洁,带动全村20多户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比讲道理更管用。”县委社会工作部业务组干部何丹说,目前全县已评选各类先进典型1060余人,形成了“人人争先进、户户讲文明”的氛围。

意见征集与议事协商相结合,让学习会成为基层治理的“议事厅”。今年7月,在凤州镇桑园村的学习会上,村民提出村内主干道路灯不亮的问题,村干部当场记录,协调镇政府争取资金,半个月就完成了路灯更换。“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在学习会上一提,就能有回音。”村民马树利说。

线上线下联动,则扩大了学习会的覆盖面。线下开展“农民学习会”的同时,全程录制视频,在“爱凤县”APP、“文明实践”云平台、微信群推送,形成线上线下相同步的联动式宣传效应。“我在外打工,通过村里的微信群就能看学习会内容,还能在线提建议,感觉没跟家乡脱节。”常年在西安务工的岩湾村村民梁虎虎说。

如今的凤县,农民学习会已从“教育平台”升级为“治理载体”。“平事说理”化解邻里矛盾,“蒲公英理论宣讲”传递政策声音,“漾・课堂”培育文明新风……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品牌项目,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活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