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政务要闻

小物种大产业!凤县林麝养殖催生林下经济超4亿元产值

发布日期: 2025-05-09 08:03 信息来源: 凤县宣传

在秦岭南麓的苍翠林海间,凤县这座被誉为“中国林麝之乡”的小城,依托400万亩森林资源,通过做优林下经济、健全全产业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秦岭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四月,随着第一声幼麝啼鸣划破了凤县的山谷,全县3.6万余头林麝家族迎来了新成员。一只只小林麝或上蹿下跳或静卧休息……憨态可掬。据凤县生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刘斌介绍:“每年4月中旬—7月底是林麝的产仔期,今年预计新增幼麝可达1.2万头。”

小林麝的到来,也带来了一年的“好收成”。在红花铺镇白家店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林麝养殖基地,智能化监控系统24小时运转,随时观察着圈内每头母麝的动态。村支书郭和青指着监控屏一边介绍,一边算起经济账,“我村养了27头,今年预计可产仔15头。现在每头母麝市场价5.3万元,每头公麝1.3万元,此外还有麝香收入,每克450元。每头林麝年饲养成本3000元,但衍生价值1万元至5万元。”

小林麝大产业。依托400万亩林区资源,凤县创新“林—草—麝”立体模式,将林下空间转化为“绿色宝库”。行走在留凤关镇喇嘛泉村同源林麝养殖基地,1100间生态圈舍依山而建,掩映在茂林修竹间。“这种形式既解决土地制约,又提升麝群体质,是一个‘以林养麝、以麝促林’循环模式。”该基地负责人李博指着不远处的饲草基地继续说道:“这些林麝每天要吃1.5斤草料,我们自己种植了10亩蛋白桑完全不够,每年还要向附近村民收购饲草。”

按照目前3.6万头存栏计算,林麝年均消耗饲草要达5.4万斤。为了解决饲草问题,在凤县延伸出了饲草种植产业,目前全县生态饲草林已达8142.8亩,“绿叶子”变成了“金票子”。“我家退耕还林3亩地,现在栽的都是构树、桑树……林麝喜欢吃的树种,每亩年收益四五千元。”留凤关镇喇嘛泉村村民李雪勤算了一笔账。

除了饲草供应,凤县还通过“自养、代养、寄养、合养、务工、麝区共养”养殖模式,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今,“林麝+”多元业态已经形成。全县30%的农户嵌入了林麝产业链,实现“一地生四金”——林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务工就业得薪金、订单种植得现金。留凤关镇喇嘛泉村同源林麝养殖基地就以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负责技术托管的方式,采取“公司+村集体+村民+职工”四方合养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0余万元,前来务工的村民人均增收5万元左右。

为了降低林麝养殖风险,凤县创新推出“林麝养殖保险”,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后,1000元/头的保费,养殖户只需自缴300元/头,保额达到15000元/头。据凤县农业农村和林业水利局数据显示,2024年政策性保险承保林麝10000头。针对农户资金难题,凤县财政联合金融机构开发“林麝贷”。更令人瞩目的是,全县已建成6个片区林麝疫病救治站,配备数字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专业设备,构建起“15分钟救治圈”,2024年成功救治肺炎、瘤胃积食、脓包等疾病的林麝3682头,实施外伤、剖宫产等手术491台次。

据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2024年凤县采收麝香170.82公斤,产值超过4亿元,到2025年,全县林麝存栏量有望突破4.8万头,全产业链产值有望达4.6亿元,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如今,在凤县3.6万头林麝在秦岭深处继续繁衍生息,万余名群众也持续吃上“生态饭”,林麝的悠然身影与群众的幸福笑靥正交相辉映。凤县也正以生态为纸,书写着“点麝成金”的传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