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部门动态

“小板凳”传递“大温暖”:凤县公证服务打通法治为民“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25-09-02 17:17 信息来源: 凤县司法局

“张叔,您慢慢说,把情况讲清楚,咱们今天就在这院子里把公证手续办妥当。”春日的暖阳洒在凤县红花铺镇永生村的农家小院里,凤县公证处工作人员搬来两条小板凳,和村民张某某相对而坐,手里的笔记本快速记录着需求。这样的场景,在凤县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工厂车间已成为常态——凤县公证处打破“坐等群众上门”的传统模式,以“小板凳”为流动服务台,把专业公证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脚步丈量为民初心,用行动诠释公证温度。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山高谷深,部分村落距离县城远、交通不便,尤其是老年群体、残疾人等特殊群众,到公证处办理业务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前想办个继承公证,得让儿子请假开车送我去县城,来回折腾大半天,想想都犯怵。”说起过去办理公证的经历,留凤关镇三岔村村民某某仍心有余悸。正是看到群众的“出行难、办事难”,凤县公证处于近年推出“小板凳公证服务”,带着公证文书、印泥、相机等器材,驱车翻山越岭,把服务从三尺柜台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人找服务”变成“服务上门”。

“小板凳虽小,却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坐在院子里、田埂上办事,老百姓不紧张,话也多了,我们能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去年夏天,公证处接到河口镇岩湾村村民的求助电话,村民李大爷名下的房产需要办理公证,却因残疾行动不便无法亲自到公证处办理手续。接到群众的求助信息后,公证处工作人员带着器材立即出发,车子在盘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又步行20分钟才到李大爷家。看到老人躺在病床上,他们便搬来小板凳坐在床边,耐心倾听老人的意愿,还联系老人的子女逐一核实情况,最终顺利完成公证材料的收集和确认。“你们能来家里办事,真是帮了大忙,不然我这心里总不踏实。”李大爷拉着公证人员的手,眼里满是感激。

在凤县公证处,“小板凳服务”不是简单的“上门办公”,而是一套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公证处细分出“助老公证”“涉农公证”“企业公证”等专项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继承、放弃声明等公证,并且现场录制视频、固定证据,确保相关证据材料真实有效,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权益保护普法等工作,推动适老化服务的形成;为农户提供农产品购销合同普法,保障涉农权益,助力乡村振兴;为县内企业提供上门解答法律疑问,开展送法入企、法律问诊等活动,促进营商环境的优化。

去年6月,大学生饶某某行色匆匆地走进凤县公证处。原来,他毕业后提前返回凤县老家,最近收到应征入伍的通知,无法亲自前往远在山东烟台的学校领取毕业证和学位证。根据校方要求,代办人需出示经公证的委托书方可代领。时间紧迫,饶某某焦急万分。凤县公证处得知他的特殊情况后,立即启动“小板凳服务”响应机制,秉持“群众事、马上办”的原则,安排专人加急处理——一方面细致指导他准备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快速拟定文书审核流程,在24小时内出具公证书,顺利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小板凳公证服务”的背后,是凤县公证处对“便民、利民、惠民”理念的坚守。为了让服务更高效,公证处简化办事流程,推行“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等机制,工作人员们提前通过电话、微信与群众沟通,明确需要准备的材料,避免群众“跑空趟”;针对紧急事项,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办结”。去年冬天,坪坎镇银母寺村村民刘女士因丈夫突发疾病去世,急需办理存款继承公证来支付医疗费用。公证处接到求助后,当天就组织队员冒雪前往村里,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大家围着小板凳快速核实材料、制作文书,在三小时之内完成了公证的前期处理工作,并于第二天及时出具公证文书,让刘女士及时拿到了存款。

如今,“小板凳上的公证处”已成为凤县公证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截至2025年8月,凤县公证处流动服务队累计上门服务办证20余件,服务覆盖全县9个镇,群众满意度达100%。公证员们的足迹遍布凤县的山山水水,他们用小小的板凳搭建起为民服务的桥梁,用专业的服务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公证服务既有规范审慎的精度,更有充满民生关怀的温度。

公证工作的初心就是为群众办实事,无论服务形式如何变,“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永远不会变。下一步,凤县公证处将会继续深化‘小板凳公证服务’,并结合‘互联网+公证’模式,推出线上预约、视频公证等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简单公证业务。在秦岭南麓的这片土地上,凤县公证人将继续带着小板凳走村入户,把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服务的温暖与便捷,送到每一位群众的心坎上。

                                 (撰稿:朱志成  审核:郭志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