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健康城镇建设已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关键举措。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乡村,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健康产业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健康保障体系。
一、政策引领:构建健康服务新体系
《指导意见》将强化乡村中医药服务作为重点任务,提出“力争实现全部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80%以上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目标。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中西医并重的基层医疗模式,更通过推广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服务。例如,黑龙江省塔河县开库康镇通过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免费体检等服务,将中医药融入慢性病管理,使常见病好转率提升至85%以上,为基层医疗注入新活力。
针对农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多地探索分级诊疗模式。浙江省龙泉市提出“片区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分院”三级管理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破解偏远地区服务能力不足难题。同时,国家同步推进远程医疗覆盖,建立县域远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让村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县级医疗资源。
二、环境优化:打造宜居宜业新生态
健康城镇建设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及清洁能源使用。黑龙江逊克县车陆乡投入2000余万元改造道路、边沟,打造“醉美331”边防路沿线生态景观带,实现环境治理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鸡西市梁家村,通过新建垃圾处理站、绿化5000平方米,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绿化覆盖率达80%,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噪声污染治理与清洁能源推广成为健康环境建设的新抓手。《指导意见》明确严控工业噪声向乡村转移,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例如,全椒县襄河镇通过建设“15分钟健身圈”、举办社区运动会,将健康理念融入生活场景,推动全民健身与环境改善同频共振。
三、精准施策:织密重点人群保障网
针对农村老龄化加剧现状,多地构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逊克县创办村办养老院,整合医疗、康复、文化资源,打造“四位一体”养老模式;杜尔伯特县创新“三医联动”救治高风险孕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三年下降50%。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儿童、妇女、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实现慢性病动态管理与传染病早期防控双提升。
为阻断因病返贫路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动态监测机制,落实医保倾斜政策。对连续参保且零报销的农村居民,提高大病保险支付限额;对突发重特大疾病患者,通过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多元渠道精准施策,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四、产业赋能: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健康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多地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种植等特色产业。例如,大兴安岭地区开库康镇利用森林资源举办康养跑活动,带动旅游收入增长;甘肃甘谷县指导乡村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此外,健康旅游餐饮提升行动推动农村饮食文化向营养健康转型,促进传统美食与现代养生理念结合。
五、多方协同: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健康城镇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与社会参与。穆棱市成立创建专班,将健康融入医保、教育、环保等政策;鹤岗市兴山区通过“三举措”建设健康机关,带动全民控烟与健康知识普及;大兴区健康主题公园覆盖到各个乡镇、村,完善健康基层设施。企业层面,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三年投入千万元配置急救设备,开展“送健康到一线”活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投入格局。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健康城镇建设不仅是卫生健康事业的提质升级,更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唯有坚持“预防为主、城乡联动、久久为功”,方能筑牢全民健康根基,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