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专题 > 国卫复审

爱卫!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创建整洁生活环境

发布日期: 2024-06-04 08:54 信息来源: 创卫漫谈

爱国卫生运动是指强化全民健康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健康危害因素,提高公民健康水平的社会性、群众性卫生活动。

爱国卫生运动小知识

一、爱国卫生运动的由来

1952年春,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对朝鲜和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在保家卫国的浪潮中,推动了群众性卫生防疫运动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把这项伟大的运动称之为“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肯定了这个名称并指示各级领导机构,以后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同时,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

二、爱国卫生运动的目的

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大卫生观念,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集中时间和力量,解决群众意见最大又可能解决的一两个社会性卫生问题。同时,通过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促进经济性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共同改善生存环境的意识。具体内容是整顿环境,消灭卫生死角,发动群众对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扎扎实实地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除“四害”活动;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成就

1952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70多年来,我国爱国卫生工作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卫生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全民族文明卫生素质等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家卫生城市比例达到57.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二是传染病防控取得良好成效。有效降低了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特别是在SARS、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社会群防群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爱国卫生运动在1998年洪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灾后防疫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等重大活动的保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健康生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人群健康状况大幅改善。  

四是爱国卫生运动影响力不断扩大。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也为经济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国际社会称赞。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授予中国政府“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和“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给予了“远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为全球口号之前,中国就已经通过爱国卫生运动践行着这一原则”的高度评价。

四、“四害”是什么?为什么要除“四害”?

人类有发展史,“四害”也有演变史,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除四害》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四害”现被定为是指: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现在我们称呼“四害”为病媒生物。全世界发现常见的可感染人的病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源252种,“四害”可携带的就有占114种,是当之无愧的疾病的媒介,它们不仅会传播疾病,且侵扰人们的生存环境,所以要进行预防和控制。

爱国卫生运动要如何做

一、人人动手,创建整洁生活环境。全民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清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卫生死角,清除垃圾杂物,除尘防病。全面清理鼠蟑蝇蚊孳生环境,填塞鼠洞、修补缝隙,重点做好农贸市场、宾馆、餐饮行业、交通枢纽站等公共场所消毒消杀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二、树立文明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保持社交安全距离、注重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等良好卫生习惯。倡导餐桌文明,提倡分餐,使用公勺公筷。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在咳嗽或打喷嚏后、照顾病人时、制备食品前后、饭前便后、处理动物或动物排泄物后、外出回家时,应及时洗手。
  三、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有效地利用阳光和空气中的紫外线杀死病菌,清除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勤通风可以让被子不变得潮湿,避免螨虫和霉菌滋生。建议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分钟。寒冷季节开窗通风要注意保暖。
四、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将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文明祭扫等行为习惯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中,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形成绿色环保生活新风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