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是世界各地分布,典型的真住区蝇种,经常出没在人居住的室内外,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是重要的卫生害虫之一。
一、蝇类家族历史
大约在4亿年前的古生代出现了最初的陆生昆虫,约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就有蝇类在地球上生存了。蝇类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中的环裂亚目,我国把环裂亚目这一类群的昆虫统称为蝇类。它们是低等动物,却有着人类都研究不透的结构和功能。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蝇类经历了地球陆地的漂移、冰川的覆盖与消融、宏达的造山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生物逐渐灭绝了,而蝇类则顽强地生活下来,而且繁衍得如此旺盛
二、家蝇的危害
人们习惯地把蝇类与脏臭、污秽和病菌联系在一起,家蝇除了骚扰人畜,还能传播多种疾病,家蝇的医学重要性主要是机械性传播疾病。由于家蝇的体表多毛、足部爪垫能分泌粘液,极容易附着大量的病原体,加之它们喜在人或畜的粪尿、痰、呕吐物以及尸体等处爬行觅食,又常到人体、食物、食具上停留,而且有边吃、边吐、边拉(排粪)的习性;再加上它们在停留时喜用足梳刷头部和两翅,并不停地抖动身体,这样它们便成为人类疾病病原体的重要机械性传播者。目前已证实,家蝇能携带的细菌有100多种、原虫约30种、病毒20种。此外,还可携带蠕虫卵、螨类等,其中最主要的疾病有细菌性肠道感染(痢疾和伤寒)、霍乱、眼疾、脊髓灰质炎和其他病毒性肠道感染、结核病、寄生虫病等。。时间给蝇类留下的最大印记,就是蝇类对地球陆地的高度适应。
三、家蝇的生活史
家蝇的生长属于完全变态发育,通俗讲幼虫在地上,成蝇在天上,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蝇蛆)、蛹、成虫四个阶段。
1、卵:椭圆形或香蕉状,长约1mm,乳白色。常数十至数百粒堆积成块。在夏季,卵产出后一天即可孵化。
2、幼虫:俗称蛆。圆柱形,前尖后钝,无足无眼,乳白色。幼虫分3龄。一龄幼虫长2mm,三龄幼虫约8~10mm。
3、蛹:为围蛹,即其体外被有成熟幼虫表皮硬化而成的蛹壳。圆筒形,长约5~8mm,棕褐色。在夏秋季,蛹一般3~6天羽化。
4、成虫:羽化1~2天后进行交配,一般一生仅交配一次,数日后雌虫产卵。家蝇寿命一般约为30-60天。
四、生态习性
1、食性、孳生地及活动场所成蝇:杂食性蝇类,食谱广,混血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人的食物、厨余、垃圾以及植物的液汁等。成蝇常出入住室,为室内优势蝇种。幼虫:杂食性而极嗜畜粪,孳生范围相当广泛,广布于20余种孳生场所,在酒精等发酵下脚料中密度很高,在垃圾中孳生也很普遍。
2、取食行为及寿命用足上与喙上的化学感受器来辨尝味道。遇固体食物反吐出嗉囊中液体来分解液化。消化时间非常短,几分钟即可排粪。在食物上边吃、边吐、边拉,极易传播疾病。影响家蝇寿命的因素有温度、湿度、食物和水。雌蝇寿命一般为30-60天。
3、栖息与活动家蝇夜间常停落于天花板、电线或悬空的绳索上,白天在有亮光处活动。家蝇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较大,4-9℃时仅能爬动,10-15℃时能爬动和起飞,但不能取食、交配、产卵,20℃以上时比较活跃,30-35℃时最为活跃,35-40℃时呈静止状态,45-47℃及10℃以下便濒于死亡。蝇善飞翔,家蝇每小时可飞行6~8km,一般活动范围在1~2km内,有时可随车船等交通工具扩散。活动受温度影响很大,所以家蝇在温暖季节里,白天通常在室外或门户开放的菜市场、食品加工厂、走廊、商店等处活动。若气温上升至30℃以上则喜停留在较阴凉的地方。秋凉季节或室外有风时则侵入室内,亦常集中于厩舍,在家畜身上或粪堆、垃圾堆周围活动。
4、交配、产卵、繁殖力一般家蝇一生仅交配一次,雌蝇羽化后需30小时达性成熟,方能交配。雌蝇一生产卵约600粒,家蝇一个世代历期约15天,一年内家蝇能繁殖10-12代,约产生200个后代。
五、形态特征
1、体型、体色:家蝇体中型,长5-8mm,灰褐色。
2、头部:复眼无毛。
3、胸部:中胸背面有四条黑色等宽纵条(红色边框);翅透明,基部稍带黄色,第四纵脉(1+2中脉)末端向前急剧弯曲成折角(红色箭头处),其梢端与第三脉梢端靠近(红色箭头处)。
4、腹部:呈橙黄色,在基部两侧尤其明显,最后腹节黑褐色,腹部正中有一直黑色纵条。
六、家蝇的防制
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以生态学为指导,对家蝇各虫态的生理特点和生态习性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充分了解,从现实生产水平、经济条件出发,因时因地制宜,近期功效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改变片面强调化学灭蝇或单一的做法,根据标本兼治,而着重治本的原则,及时清除腐败动物、腐败植物、禽畜粪、人粪和生活垃圾5类蝇类孳生物;采用捕蝇笼、粘蝇带、粘蝇纸等器械灭成蝇;采用灭蝇毒饵、滞留喷洒和超低容量喷洒等化学方法灭成蝇,将蝇类密度控制在较低、不足为害的水平,并在有条件的区域,争取予以清除,以达到除害防病和减少骚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