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016012479/2023-01471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2023-10-12 14:28:46
名  称:凤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凤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的通知
有 效 性:有效 文  号:凤政发〔2023〕17号

凤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凤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3-11-14 14:26:13 浏览次数:

图解:凤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凤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已经县政府第十四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对标对表,全力抓好落实各项创建任务,确保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取得实效。

 

 

凤县人民政府 

20231012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

文本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建设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作为行动纲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有力推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示范样板201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激发了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得到各地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截至202211月,生态环境部已先后分6批在全国范围内命名表彰了46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187两山基地。生态示范创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地区是全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探索创新“两山”转化有效途径的典范代表,提供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鲜活案例,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凤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嘉陵江源头,独特的生态区位、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凤县作为全国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的突出作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县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凤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委托陕西省长安大学编制了《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2015-2020年)》,2017918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命名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公告》(公告2017年第48号),陕西省凤县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并于同年921日获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授牌,是陕西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国家和陕西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全面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凤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凤县县委、县政府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大部署,是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是主动策应、融入、对接宝鸡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有力抓手。《规划》由宝鸡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提出,汉中市建设项目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编制任务。

《规划》范围为凤县行政区全域,全县幅员面积3148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分别为双石铺镇、凤州镇、红花铺镇、黄牛铺镇、唐藏镇、河口镇、平木镇、坪坎镇、留凤关镇,共66个行政村,总人口9.03万。

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按照修订后的指标体系,结合凤县实际情况,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践行生态生活、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为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巩固提升提供宏观指导方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1.1 建设基础

1.1.1 区域特征

自然条件。凤县,古称凤州,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县城所在地为双石铺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3°34′57″-34°18′21″,东经106°24′54″-107°7′30″,县域总面积3148平方千米。凤县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上,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主要山脉呈东西走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嘉陵江自东北向西南穿境而过。地貌类型多样,分为北秦岭中低山区、中秦岭中低山区、山间盆地区。凤县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分布广泛,各河溪以嘉陵江、中曲河为干流,形成两个树枝状水系网。凤县有黄土性土、红土、潮土、淤土、褐土、棕壤、黄棕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9个土类、20个亚类、54个土属、118个土种。

资源禀赋。凤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林业资源丰富。有乔木、灌木360余种,林地面积16791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近1318万立米,全县林草覆盖率80.4%。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较多,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珙桐野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秦岭冷杉、水曲柳等。国家一级保护重点野生动物有林麝、金丝猴、羚牛、黑鹳等,国家二级保护重点野生动物黑熊、鬣羚、红腹锦鸡、毛冠鹿等。境内物华天宝,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铅、锌、铜、铁、锑、金等金属和煤、石灰岩、硅石、钠长石、白云石、橄榄石等非金属矿藏100多种,其中铅锌矿贮量350万吨,约占全省的80%,是全国四大基地之一境内的峰峡岩岭竞秀,坦洞泉溪交织,动植物荟萃的独特景观,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全县造化出神奇的旅游文化资源。

社会经济。凤县9个镇66个行政村4个社区2021年,凤县常住人口为9.0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62.48%。凤县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和全省首批“平安铜鼎”“平安银鼎”县,连续四年获得“省级平安县”殊荣。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5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71元。凤县是中国花椒之乡、林麝之乡,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花椒、木耳、土蜂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生态游、康养游、红色游、研学游、民俗游等旅游业态竞相发展。以凤县革命纪念馆、工合纪念馆、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园为代表的四大红色旅游板块基本形成,成功入列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列入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革命纪念馆入选全国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入选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灵官峡宝成铁路遗址入选宝鸡市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凤县荣获“中国康养休闲旅游名县”称号,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

1.1.2 工作基础

2015年凤县人民政府委托陕西省长安大学编制了《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2015-2020年)》,在此期间,凤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生态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持续加强、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

1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部署有序。凤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2015-2020年)》《凤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项规划》《凤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力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7年凤县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0年印发了《凤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凤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2年,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修订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修订版)》(环办生态函〔2021353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环办生态函〔2021146号)等文件的要求,凤县人民政府开展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修编。

生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为加强县域生态保护,凤县全面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省委《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等法规文件要求,印发了《凤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凤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制定了《凤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凤县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等网格管理制度,将全县划分为三级99个网格,落实各级网格长94人、网格员272人,全面推行以环境保护为主、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将县城、各镇以及村和社区、村民小组细化分解成三级网格,实施城乡环境整治、环境监管、大气污染防治网格“三网合一”网络管理体系,实现生态环保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对接”的模式,形成了生态保护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秦岭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和各级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以问题整改为抓手,推进秦岭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印发了《凤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运行河长制管理体系,实行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工作机制,落实县镇村三级河长126名,县镇级警长11名。将全县27条河流及山洪河道、1座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辖范围,切实做到责任无盲区、河长全覆盖

生态文明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凤县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制定《凤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创新式增加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分值,充分发挥目标责任考核导向作用。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占比均在20%以上,以确保重点工作责任落实。2017年以来,凤县严格按照中办、国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要求,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印发了《凤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34名领导干部、9名企业责任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工作应付、执法不严等情况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及中省市关于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部署,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对土地利用、开发利用、工业、能源、交通、城市建设、自然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有关专项规划,在规划编制或修编过程中按要求开展规划环评,主要论证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合理性和环境效益,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明确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和管控要求,为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优化依据。目前,凤县已严格按照规划环评进行项目审批。

生态环境信息充分公开。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总局令第35号)要求,凤县积极构建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网站、报纸、杂志等媒介公开环境信息。对环评项目、环境监管、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信息均进行了公开;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对排污企业基础信息、排污信息、应急预案等环境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和重点监控企业信息公开率达到100%

2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嘉陵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9天,优良率98.36%,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全县林地保有量、林草覆盖率持续增长,2021林草覆盖率为80.40%。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凤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5.2,级别为优秀。生态环境现状植被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保持100%,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特有性或指标性水生物种保持率保持稳定,不降低凤县是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首批46个获得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县之一。连续四年荣登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考核得分排名全省第1位。

3生态空间保护体系持续加强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不断完善。凤县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按照中部省要求进行评估调整,调整后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893.17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13%,包括凤县嘉陵江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凤县紫柏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嘉陵江源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通天河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494.35平方千米;秦岭核心保护区450.46平方千米,国家一级公益林310.44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在全县范围内均有涉及,主要分布在留凤关镇、辛家山林场、马头滩、河口镇、黄牛铺镇、唐藏镇、平木镇和红花铺镇。凤县确保了自然生态空间的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根据最新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凤县自然保护地有3个,分别是陕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凤县紫柏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以及凤县嘉陵江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其中,陕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后总面积为17455.45公顷,占凤县国土总面积的5.54%;陕西凤县紫柏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调整后面积为9451.48公顷,占凤县国土总面积的3.01%;凤县嘉陵江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后总面积1242.74公顷,占凤县国土总面积的0.39%

4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加快升级传统产业,全面淘汰落后产能,持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比例从2017年的4.282.912.9调整到2021年的10.759.829.5。一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县4家矿山企业列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3家列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2021年入选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县区。引导支持工矿企业扩能技改,近年来,先后实施工业技改重点项目50个,累计投资68.5亿元。二是聚焦绿色高效发展,不断壮大特色农业。大力发展花椒、林麝、中蜂、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县林麝存栏量2.8万头,年产麝香180公斤;花椒产量达到4300吨,突破产值4亿元。三是持续优化旅游业态,打造全域旅游体系。对县城3个出入口和凤凰湖景区提升改造,建成了滨江公园、凤羌大道等主题景点。凤县素有“凤凰之乡、羌族故里”美誉,凤县推出陕西省首部情景音画剧《凤飞羌舞》,并先后荣获陕西省舞蹈“荷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更好地保护和推广羌文化。凤县革命纪念馆、中国工合运动纪念地、红光沟国家级航天精神文化区、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先后投用,荣获“中国最美红县”“中国旅游百强县”等殊荣,成功跻身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5)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持续推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好,凤县白石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持续推进。扎实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全县建成垃圾填埋场2个,垃圾热解处理场1个,2021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99.85%。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完善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台账。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逐步提升56.28%,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全面开展。厕所革命进展顺利,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8%。环境面貌显著提升,群众对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6)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宣传持续推进,生态文明观念全面普及。凤县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凤县城乡居民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程度高。凤县在县委党校建立党政干部环保知识培训基地,开设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副科级以上在职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参与组织部门认可的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凤县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平台,大力宣扬生态文明观念,公众生态文明建设意识逐年提高。2021年,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均为96%。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引导公众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正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

1.2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1.2.1 存在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2015-2020年)》实施以来,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凤县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弱项。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逐渐加快考核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建立但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仍需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监管闭环需进一步构建。生态产品交易的经营开发机制、市场机制仍较初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相关制度尚不够健全金融、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投资的机制尚未形成等。在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追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仍然有提升空间;在创新重工业转型、资源型枯竭、生态区位和功能突出地区可持续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方面探索不足;在发挥凤县特色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仍不健全。

2)生态空间格局建设仍需巩固

凤县全域处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范围,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被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凤县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方面监测监管能力建设和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等方面存在短板,在以秦岭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仍需加强和巩固,在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监管、推动“三区三线”分区管控系统传导衔接、提升国土空间生态韧性和气候韧性方面探索不足。

3)污染防治压力仍然较大

污染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凤县全域为地表水II类水体,境内设有4个国控考核断面,但是凤县的工业、农业生产及旅游业主要集中在县境内的凤州镇至双石铺镇区域。嘉陵江凤州至双石铺出境段人口集中,工业、农业及旅游业生产活动密集,该区域地表水体环境质量保护压力巨大。境内219省道、316国道危化品运输专用通道120余公里,交通运输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高,风险管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任务艰巨。历史遗留涉重金属矿山废渣污染治理工作并未全部完成,土壤污染风险依然存在采矿废渣、尾矿等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

4)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产业发展层次低

县地处秦岭山区,经济总量偏小,底子薄、欠发达基本县情。2021GDP总量91.5亿元,在宝鸡市12个县区中排名第10追赶超越任务艰巨。工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属于矿产采选企业,产业链条低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小、实力弱,支撑能力有限,体现工业经济科技、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屈指可数,全县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效益偏低。除此之外,县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融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弱,在延长铅锌产业链、新型材料、石墨深度开发、装备制造业等方面还亟待下大力气推进。

5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培训队伍仍需丰富。随着生态环保攻坚战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环保铁军的专业素养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需要建立一支由涵盖生态系统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制度等各个领域的生态文明培训队伍,不断加强凤县生态环保铁军的业务水平。2023年,中国秦岭地质矿产科技馆入选全国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力度不够加强学校教育、生活垃圾处置中心、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全民氛围仍需加强,凤县文化资源众多但传统文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合力度不够群众参与互动较少全民共建的生态文明氛围仍需进一步形成。

6现代治理体系仍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

生态文明各项改革还需继续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专业人员紧缺,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体系、联席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基础能力薄弱,县域广、企业分散,生态环境干部队伍的专业培训和人才储备亟需加强。

1.2.2 发展机遇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期凤县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政治动力。党的二十大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随着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难得的战略发展条件。将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性地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行动方案、具体措施相结合,积极推进凤县“一体两翼一廊一带”城乡发展格局建设,努力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建设美丽凤县的生动实践。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不断突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凤县成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持续推进秦岭五乱整治,编制了《凤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凤县将牢牢抓住秦岭生态保护的战略机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的嘱托,牢记国之大者,做好秦岭卫士,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切实筑牢秦岭生态屏障。

凤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委县政府以生态凤县建设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提升中国天然氧吧县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方式绿色化,完善生态制度体系,打造全国林麝全产业链战略基地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绿色生活先行区和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文明深度融合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1.2.3 面临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更加趋紧。凤县划入红线面积为1893.17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60.1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严格限制城镇化和工业化活动,禁止建设破坏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进入,凤县将面临产业选择面狭窄、项目准入条件严苛、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等问题。同时,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约束趋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急剧压缩,矿业权部分或全部退出,勘查投入逐年下降,勘查项目停止或工作量减少,地质找矿动力不足,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新兴产业所需矿产资源找矿没有新突破。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转向深部,找矿难度加大,所需勘查投入剧增,有效的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组合仍在探索中,找矿风险凸显。

要素短板依然存在,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秦岭生态保护条例修订后,实行产业和建设项目准入制度,但具体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设项目准入细则尚未明确,同时,受地理环境、交通等瓶颈因素制约,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两头在外”的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的高端制造业很难引入。按照绿色转型发展的总要求,传统工矿产业面临改造升级。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替任务艰巨。

生态保护任务艰巨,保护与发展矛盾不协调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秦岭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生态保护地域广、要求高、难度大,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矛盾突出。此外,传统产业存量占比仍然较高,对高耗能行业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特别是按照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2030年前碳达峰要求,需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低碳调整,推进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时间紧、任务重。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任重道远。凤县生态环境质量好,林草覆盖率高,空气优良天数多,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良好;资源优势较为明显,水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农副特产品质优良,具有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坚实基础。然而,由于缺乏经济发展要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欠账,科学、人才、技术、信息等软实力不足,生态经济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利用已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两化互动,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融合”,从而建立符合凤县实际的“两山”转化机制和模式是一个挑战。

 


二、规划总则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和发展凤县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胸怀“国之大者”,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站在人与自然和谐高度谋划凤县发展。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为抓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全面、准确、全过程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扣聚力绿色转型、奋力追赶超越总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生态经济基础,提升生态生活品质,展现生态文化魅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谱写凤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2.2 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建设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快生产体系、生活模式绿色转型;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绿色+”融入凤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领域,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原则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凤县区域发展定位和特色,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着力解决经济、环境、民生等关键领域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充分发挥凤县资源环境优势,遵循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道路,因地制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凤县生态和文化比较优势,大力塑造花椒之乡林麝之乡中国天然氧吧的美丽凤县品牌,不断创新凤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模式,提升生态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凤县样板。

──坚持多方参与,制度保障原则

强化政府引导、全民动员,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弘扬生态文化,调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激励与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领凤县高质量发展。

2.3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凤县行政区全域,全县幅员面积3148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分别为双石铺镇、凤州镇、红花铺镇、黄牛铺镇、唐藏镇、河口镇、平木镇、坪坎镇、留凤关镇,共66个行政村,总人口9.03万。

2.4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分为2个阶段:

近期:2022~2025年,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指标要求;

远期:2026~2030年,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体系

2.5 规划目标

2.5.1 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创新驱动,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更加优化,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更高质量,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5.2 阶段目标

期目标:到2025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基础更为牢固,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考核机制和工作体制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空间格局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色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底蕴浓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指标得到进一步巩固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基础更为牢固,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考核机制和工作体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稳定保持在26.2%以上。有效落实河长制、林(山)长制。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覆盖率、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提交情况审核率稳定达到100%,积极有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不降级,林草覆盖率不降低优良天数比例保持稳定,PM2.5浓度持续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稳定在100%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有效管控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保障土壤环境安全洁净,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预防和减少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生物物种调查评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稳定在100%

生态空间得到有效管控。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建立环境准入制度,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明确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单元,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明显提升。自然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河湖岸线保护率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生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水量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控制在4.5%以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稳定在43.2%以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持续改善。

生态生活水平巩固提升。城乡居民饮用水合格率稳定达到10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全面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效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庄环境更加清洁,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逐年提高,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稳定在100%

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意识大幅度提高,群众践行环保节约理念更为自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96.5%

远期目标:到2030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集成性显著提升,制度优势高水平转化为治理效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巩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建成生态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安全稳定、生态经济繁荣、生态生活美好、生态文化多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典范

2.6 建设指标

按照《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的通知》(陕环发[2021]48号),凤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3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参考性指标19项。

截至规划基准年2021年底,凤县38项已全部达标,基准年总体达标率为100%19项约束性指标中,凤县基准年已全部达标,基准年约束性指标达标率为100%19项参考性指标中,凤县基准年已全部达标,基准年参考性指标达标率为100%

按照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2021年修订版),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指标体系35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参考性指标16项。

截至规划基准年2021年底,凤县35项已全部达标,基准年总体达标率为100%19项约束性指标中,凤县基准年已全部达标,基准年约束性指标达标率为100%16项参考性指标中,凤县基准年已全部达标,基准年参考性指标达标率为100%

具体指标内容及指标值见表2.6-1所示。

 

 


2.6-1  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达成情况一览表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现状值(2021年)

达标状况

2025

2030

指标属性

生态

制度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制定实施

制定实施

达标

制定实施

制定实施

约束性

2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达标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约束性

3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26.19

达标

26.2

26.3

约束性

4*

河长制、林长制等

-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达标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约束性

5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100

100

达标

100

100

约束性

6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开展

开展

达标

开展

开展

参考性

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达标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参考性

8*

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覆盖率

%

100

100

达标

100

100

参考性

9*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提交情况审核率

%

100

100

达标

100

100

参考性

生态

安全

(二)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10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优良天数比例:2019年为96.71202198.36PM2.5浓度下降幅度201923.3202123.81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持续改善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

约束性

11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提高幅度

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地表水水质均为II类及以上,地下水水质均为III类及以上,全境无V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且保持稳定

约束性

(三)

生态系统保护

1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湿润地区

%

≥60

85.2,优秀

达标

优秀

优秀

约束性

13

林草覆盖率

%

≥60

80.40

达标

≥80.40

≥80.40

参考性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达标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参考性

生态

安全

(四)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5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100

100

达标

100

100

约束性

16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建立

建立

达标

建立

建立

参考性

17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建立

建立

达标

建立

建立

约束性

生态

空间

(五)

空间格局优化

18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893.17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13%,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81.5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94%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达标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约束性

19

河湖岸线保护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76%,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达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参考性

生态

经济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值为0.549,上级考核目标为1.0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2020年为13.402021年为12.56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22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4.5

2021年为4.67

达标

≥4.5

≥4.5

参考性

23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

农药利用率

%

≥43

 

43.07

43.1

达标

43.2

43.3

参考性

(七)

产业循环发展

2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90

≥75

≥80

 

95.59

92.6

88

达标

 

96

93

89

 

97

96

90

参考性

25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

 

≥2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50.5

达标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参考性

生态

生活

(八)

人居环境改善

26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100

100

达标

100

100

约束性

27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100

达标

100

100

约束性

28

城镇污水处理率

%

≥85

99.85

达标

100

100

约束性

2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50

50

达标

51

52

参考性

3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100

达标

100

100

约束性

31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

%

≥80

100

达标

100

100

参考性

32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95.8,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九)

生活方式

33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或逐年提高

56.28

达标

逐年提高

逐年提高

参考性

34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

实施

实施

达标

实施

实施

参考性

35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100

达标

100

100

约束性

生态

文化

(十)

观念意识普及

36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100

达标

100

100

参考性

37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80

96

达标

96.5

97

参考性

38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80

96

达标

96.5

97

参考性

备注:带*”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指标。

 


三、规划任务与措施

3.1 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3.1.1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持续推进河湖长制管理。严格落实《凤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夯实河长属地管理职责,深入推动县、镇、村三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严格监管、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强化河道管理保护,推进河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开展问题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坚决遏制河道四乱现象,实现河道管护常态化。落实河长制责任单位职责,加强协调联动、构建治水合力,结合生态环境治理,把打赢碧水保卫战与河长制协调推进,深化嘉陵江综合治理,实现部门联动制度化。强化河长制工作考核力度,健全河道巡查、保洁等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机制,提高河长制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精细化治水、智能化巡河。

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全面实施固定源排污许可和排污许可执行报告提交审核制度,统筹考虑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要素,形成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有效衔接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污染权交易、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的一证式固定源排污管理体系。强化排污许可大数据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应用,加强排污许可数据与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等数据信息的比对分析,及时发现管理漏洞、执法短板、监测盲区。将已核发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持证排污情况和纳入专项行动执法检查内容,让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无证不得排污的要求成为广泛共识。

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完善企业、政府两方面信息公开工作机制,数字传媒与传统传媒结合,全面、及时、准确地传达环境信息,确保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达100%。加快推进企业环境守法公开承诺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规范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要及时公布自行监测和污染排放数据、治理措施、重污染天气应对、环保违法处罚和整改等,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应及时公布执行报告。完善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等,建立政府部门与公众、企业有效沟通的环保协调机制,维护公众形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以政府和企业为义务主体,强调公众参与、重视社会组织功能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3.1.2 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积极促进节能降耗。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试点建设低碳城镇、低碳社区、低碳园区。鼓励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节能设备工艺和产品,创建一批绿色生产示范工厂。推进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倡导绿色出行,实施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推广工程,构建以便捷的城市公交为衔接,以出租车、小汽车为辅,步行和自行车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低碳客运交通体系。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促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耗。全面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处置力度,推动供而未建和低效用地开发建设。布局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规范建筑垃圾堆放、中转和资源化利用场所建设和运营管理。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继续推进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城市矿产”资源再利用。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完善分类回收转运体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

3.1.3 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建立健全矿山修复制度。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将矿山生态修复现状调查及评价、技术研发与推广、重大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施工监督检查制度制定等各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审查制度、评估机制,指导监督管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和矿产开发活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审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矿山修复规划实施联合动态监督检查管理制度,由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联动、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提出应对措施。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与责任追究体系建设。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配合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自然资源、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协同,完善执法信息移交、反馈机制。完善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制度,实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行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监管,定期对资源开发活动影响进行评估,督促有关部门或责任单位落实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的责任。

3.1.4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健全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逐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精简整合考核体系,优化考核程序。加强考核结果应用,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任免重要依据。

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完善并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将领导干部的任期工作成效与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状况直接挂钩,重点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执行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遵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情况、完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情况、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情况、组织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征管和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等内容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用生态环境质量来约束领导干部的政策决定,倒逼领导干部的工作朝着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向转变。

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形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加快构建凤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难题。

3.1.5 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统筹推动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善县委、县政府环境治理总体责任落实机制,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镇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承担具体责任,统筹做好监管执法、市场规范、资金安排、宣传教育等工作,督促落实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责任体系。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工业污染地块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深化生态环境价格改革,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政策导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完善并落实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加强财税支持,建立健全常态化、稳定化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出台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

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行动体系。健全企业监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落实三线一单。不断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清洁生产审核。完善环境信用体系。逐步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企业环境违法情况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公开机制。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固废填埋场等公共环保设施常态化开放,鼓励排污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办好六五环境日等社会宣传和公众参与活动,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加大环境公益广告宣传力度,鼓励激励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强化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完善重大舆情管理应对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构建环境公益诉讼网络,严格落实《陕西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办法(试行)》。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动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环境治理。完善环保社会组织培育引导机制,促进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打造绿色生活发展氛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重点在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推动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构建企业间绿色供应链体系。

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统一规范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积极配合省上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凤县执法能力和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凤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健全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行四不两直工作法,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与信用监管相结合,实施动态管理。推动大气、水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构建水陆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重点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质控管理,提高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中长期趋势预测能力。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构建全网络、全覆盖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应急联动体系。完善各级各类生态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全县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政府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构建生态环境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推进生态环境数据整合集成。坚持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建立全面覆盖、统筹利用、统一接入智慧环保信息共享大平台,为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深化与公安、商工、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融合和统计分析,健全线上执法监督、行政审批、政务管理等应用模块,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的集约化信息网络,实现监管和服务的全流程与数字化。建立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环境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强化节能环保产业支撑体系。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清洁生产审核、产品认证、节能环保设施委托运营等环保服务新业态。加大核心环保技术创新和推广运用,加快提高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

3.2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3.2.1 主动应对气候变化

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依据省、市碳达峰要求,制定凤县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愿减排温室气体,开展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创建。以203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为重要导向,聚焦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管理,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把发展非石化能源、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作为治本之策。合理、有序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编制县级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县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气候治理体系,统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创新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全面做好碳排放状况摸底、碳排放增加值核算,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配合省级部门委托的第三方做好县域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现场核查。建立碳排放评价制度,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3.2.2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控制措施。推广安装视频监控设施监控扬尘防治,探索建筑工地扬尘市场化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各类工地精细化管理和绿色施工,严格实行六个100%”管控办法,即全县所有建筑工地,一律要做到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物料100%覆盖、场地路面100%硬化、拆除工程100%洒水、出口车辆100%冲洗和暂不开发场地100%绿化。县城建成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逐步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减少露天装卸作业,易产生扬尘物料采取密闭运输,对渣土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

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县城及重点镇规划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必须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使用清洁能源,并强化运行监管。对夜市进行规范整治,取缔露天烧烤,杜绝烧烤油烟污染。鼓励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开展凤县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调查工作,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清单。大力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在技术成熟的汽修行业,推进企业全面实施源头替代。

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在政府机关率先推广使用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财政补贴等综合措施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快车用清洁燃料加气站建设,合理布局车用清洁能源加气站。

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协同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治。根据凤县污染扩散条件和季节性特征,建立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治理为核心、以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的持续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明确控制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推动颗粒物、细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有效提升全区大气环境质量。

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管理,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落实相关履约责任。鼓励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企业对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3.2.3 持续巩固水环境质量

科学利用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统筹管理。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实施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实施节水行动。重点推进工业、农业与生活领域节水工作。强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企业生产工艺节水改造,鼓励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持续深化水污染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建立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排污口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链条管理。加快建立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程序,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逐步开展入河排污口日常监测,构建入河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定期更新和完善入河排污口台账。推动完成境内所有入河排污口排查嘉陵江干流重点排污口整治。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治理。严格环境准入政策,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组织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监督检查,督促凤州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对落后产能重点行业进行摸底,淘汰因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方面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企业。积极谋划工业集聚区水循环利用项目,降低污染负荷。强化工业聚集区污染治理,积极鼓励凤县现代科技产业园、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新兴工业产业园包装申报工业再生水利用项目,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全面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努力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重点乡镇以及生活污水未纳入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居民区、工业园区等,要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强化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果,通过污水处理厂协同效应并升级改造,提高生活源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统筹安排雨、污水管网和污水厂的建设,并配合重点流域生态治理,开展截污工程建设。通过推广网格化的城乡精细管理模式,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城乡污水管网覆盖率以及城乡污水收集率;同时,推动污水收集管网向农村延伸,推广分散型、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模式。

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展嘉陵江(凤县段)等重点河流生态调查、生态监测试点,完成旺峪河(留凤关镇段)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3.2.4 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严格工矿企业的环境监管,有效控制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纳入排污许可证统一监管,督促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按年度开展自行监测,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开。以铅锌矿山为重点,在河口镇、双石铺镇等历史遗留涉重金属废渣污染源开展土壤污染整治工作。

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机制,对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变更前应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列入疑似污染地块名单的地块,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六个月完成土壤环境初步调查。

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巩固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成果,提升水肥一体化及病虫害防治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全面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开展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建立健全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林废弃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鼓励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采用种养结合”“截污建池、收运还田等模式。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和耕地质量监测成果,不同农作物施肥配方标准,指导农户按配方施肥,有效控制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减轻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大力推广农艺调控措施,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推广测土配肥、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商品有机肥和生物肥,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有序开展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化。鼓励养殖场与农户签订《粪污还田使用协议》,合理及时处置粪污,防治污染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养殖户科学种植牧草,发展青贮饲料,实行舍饲养殖,指导群众畜禽粪污合理堆放,及时还田。高度重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对畜禽养殖场加大检查力度

3.2.5 改善声环境质量

优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扩大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实行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管理,强化社会生活噪声控制。根据凤县城市发展和环境管理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开展凤县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评估和调整工作。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按照《凤县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开展声环境质量监测,积极开展噪声污染防治监督检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严控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噪声许可证行政审批制度,积极督促噪声重点监管企业落实自行监测制度。

重点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健全施工噪声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公众参与的监督制度。严格控制施工时间,严禁在夜间进行高噪声施工活动。建筑施工现场必须采取降噪措施,要求建设施工单位选用低噪声设备及工艺,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减震底座。建立施工噪声评级制度,对噪声评级严重不达标的企业,可禁止其参加相关的建筑施工建设。

推进工业噪声污染防治。以东岭锌业向北至兴隆场村、东至文家庄+山体,南至红唐双路,西至小峪河河堤,北至红唐双路的工业园3类区为重点,建立噪声污染源创建登记管理制度,对重点噪声污染源企业开展定期跟踪监督性监测,限期治理噪声超标企业,确保厂界噪声达标率100%。实施“闹静分离”,严禁在居民密集区、学校、医院等附近新改扩建有噪声或震动危害的企业、车间和其它设备装置。

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对全县219省道、316国道、新建路、天水路、凤中路、丰禾路以及汉中路等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路段实行限速行驶,扩大城区机动车禁鸣范围。加快城市道路网络的建设,形成快速道、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网系统,分流车流量,达到降低噪声的结果。加强辖区内道路沿线绿化林带建设。在噪声敏感区设立道路隔声屏障、建设住宅立面隔声窗等,切断噪声传播途径。

加强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建立多部门联合管理的生活噪声长效防治机制。控制社会生活噪声源,严格娱乐场所的环保准入条件,责令娱乐和商业场所业主对产生噪声源的音响设备进行优化,对不符合噪声排放标准的给予一定经济惩罚或责令整改。在距居民生活区较近的娱乐和商业场所,采用隔声或吸声材料。强化街道管理机构对广场舞的监管。管理部门在活动区域公示音量标准和限定活动时间。在非健身、娱乐活动区域或非限定的活动时间内,限制使用乐器或者扬声设备的健身、娱乐活动。

3.2.6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加强重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态功能改善及环境综合治理,包括环境保护标识设置、区域内污染源清理、环境保护管理站建设、河道治理、排污系统建设等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同时要积极争取生态补偿资金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项目的支持,强化对区域生态功能稳定性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评价和考核,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监管保证凤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定保持在80%以上,保持优秀,不降级。

强化凤县天然林、公益林保护。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构建以天然林为主体,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要积极争取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地区防护林、中央财政补助造林、防沙治沙、珍贵树种示范、湿地保护与恢复等政策支持,加大林业改革发展、省级公益林管护和湿地保护资金支持力度。要坚持护林员日常巡山制度,强化源泉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凤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专项执法检查,强化凤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灵官峡景区、嘉陵江源头景区、嘉陵江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开展常态化观测、监测、评价和预警。开展凤县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信息平台。

强化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加强全县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保护力度,开展全县生物多样性系统性调查研究,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保护辖区珍贵的生物多样性。注重植物种植方式的多样性,加强生态修复时生物多样性搭配。做好嘉陵江特有鱼类保护区监管,坚决打击电捕鱼行为,严厉打击占用河道、倾倒垃圾行为。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

严防严控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建立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并定期进行更新,实施外来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建立防御、早期监测及预警体系,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尽早清除。对引入的外来物种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落实动植物防疫工作,完善动植物隔离检疫设施。建立重点区域管理制度,严禁疫区动植物及其制品进入凤县,积极防止外来物种侵入。

全面推进矿山修复治理。管理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矿地关系和谐化为总体要求,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对现有矿山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对既有矿山,按照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严格按照绿色矿山建设的标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和水土保持方案等设计标准和批复要求,认真开展生态修复,坚决恢复绿水青山。禁止新建露天矿山建设项目,持续开展凤县铅硐山铅锌矿、二里河铅锌矿绿色矿山创建。加大督促关闭退出矿山恢复治理力度,完成尾矿库污染整治,积极创建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

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采用自然防治措施为主,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遏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终极目标。有条件的坡耕地应当采取修建水平梯田、坡面水系整治、蓄水保土等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为重点,加快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混交林培育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源区植被覆盖度,提升林地的固土保水能力。加强矿区水土流失专项治理。重点对危害秦岭生态环境的采矿企业实行挂牌督办,严格保护矿区地表植被,合理利用弃渣资源,避免尾矿库溃坝等不安全事故发生。

3.2.7 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预警预防体系建设;以饮用水水源等敏感受体和环境风险较高、事故频发区域为重点,针对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提出在线监测设施建设的要求,明确预警监测、预警管理体制建设等任务。以工业园区、企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加大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应急保障与求援能力。316国道、219省道危险化学品道路为重点,完善运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预案。

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产生总量,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进行全程控制,实施从源头到终端的管理,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完善工业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储存系统,建立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体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工业企业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尽可能资源化,对历年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限期处置,降低工业废物处置设施的压力。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回收利用,或者在企业间建立起循环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再生利用。

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电子转移联单制度执行率100%,实现对危险废物从产生、收集、运输到处置的整个过程实施监控和GPS跟踪,确保全县危险废物的整个处置过程处于监控之中。建立环保、公安、交通、安监和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联合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建立危险废物应急处置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提高危险废物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监管,突出做好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管理和安全,持续加强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深入排查环境风险隐患,推动危险废物分级分类管理,提升危险废物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3.3 生态空间体系建设

3.3.1 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管控、奖惩并重的原则,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按照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2142号)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

守住国土空间格局的生态安全边界。按照省、市部署完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整合空间关联现状数据和信息,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蓝图。通过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生态环境承载力调控、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等环境管理要求,为多规合一提供生态环境支持。凤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执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等区域保护,全面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坚持底线思维,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红线,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

3.3.2 自然保护地体系

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凤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灵官峡景区、嘉陵江源头景区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功能分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转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细化管控措施,加强和改进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管理,确保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核心保护区除满足国家特殊战略需要的有关活动外,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仅允许开展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3.3.3 国土空间布局优化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强化空间管制红线,合理划分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底线约束,形成互相衔接的三条红线管制机制,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人口聚集程度和经济发展条件,保护好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基地等为核心布局农业经济,以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为重点布局工业产业,以一体两翼一廊一带的空间格局统筹城镇发展。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县域内三大自然保护地,推动实现生产空间绿色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4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3.4.1 生态产业发展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农业“1+N”产业布局,推进花椒、林麝、中蜂、中药材等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镇,形成一镇一主导、多个特色农业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高标准农田管护。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做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花椒产业,以提质增量为重点,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农户按照花椒综合体标准生产管理。抓好花椒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运用,打造标准化示范园,创建省级花椒示范园。林麝产业,以建设全国林麝全产业链战略基地为目标,推进林麝繁育、养殖、科研、麝香加工等一体化发展,实施国家级林麝博物馆、林麝基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麝人工繁育产业基地、林麝良种繁育基地、野生林麝保护基地、林麝饲草基地、林麝疾病防控及技术培训中心等重点项目,积极创建林麝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抢占麝香国家标准制定话语权,打造全国最大的天然麝香生产基地。中蜂产业,以建设全国优质蜂产品基地为导向,打造唐藏红花铺、沙坝岩湾2条养蜂产业带,划定中蜂种源保护区,建设蜜蜂小镇、蜂文化休闲体验园、蜜吧等休闲体验点。加大蜜源植物保护,打造万亩蜜源植物产业基地。中药材产业,按照扩规模、提标准、增效益的思路,通过订单式生产模式,建设柴胡、苍术、猪苓、秦艽、黄芪、凤党等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优质中药材GAP 药源基地认证,加强道地中药材产业链绿色生产溯源,推进药食同源中药材发展,实施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中药材饮片加工、中药康养旅游等项目,创建全国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培育发展多元特色农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联合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苹果、高山冷凉蔬菜、食用菌、核桃等特色农业。

转型发展生态工业,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围绕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稳定发展传统矿业,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循环利用、废渣综合利用等五大新兴产业,着力建好一区三园五基地,全面推进两个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创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稳步发展传统矿业。支持矿山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全力推进铅锌、黄金等有色金属传统采、选、冶产业改造升级、降本增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五大新兴产业。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工业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培育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循环利用、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建好工业载体平台。按照一区三园五基地布局,承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促进土地、环评、交通、供电等生产要素集约化。全面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全域化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季化体验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四大旅游板块,构建一核、两带、三极、多业态旅游空间格局,唱响七彩凤县·大秦岭的会客厅旅游品牌。培育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秦岭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3.4.2 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绿色发展促转型,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创建生态工业、循环工业、低碳工业等绿色产业,有序推进绿色矿山、绿色企业创建,支持企业实施技术、设施绿色化改造工程,实现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依法推进工业集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完善环保节能、项目引进负面清单,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培育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植物提取、有色金属循环等新兴产业。

突出项目带动增后劲,全力打造五大产业基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突出项目带动,着力打造新型材料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基地、特种装备配件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

3.4.3 能源结构调整

加快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城区330kv变电站、110kv变电站运维能力,建设智能电网,推进园区配电网、城乡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智能电表。合理布局新能源充电桩,构建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强化能源设施建设,建设储气调峰设施,推进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建设。推进“气化凤县”建设,实施县城管道天燃气新建、园区工业企业燃气管网、县城集中供热扩网改造等项目,有序推动天然气管网向城镇周边具备条件的村组延伸。在具备天然气安装条件的村庄实施“气化入户”工程。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全域化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巩固“煤改气”“煤改电”成果。

3.4.4 推动行业清洁化生产

实施重点行业清洁化生产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鼓励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节能设备工艺和产品,创建一批绿色生产示范工厂,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持续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关于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凤县节能要求和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作为当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全面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把清洁生产审核方案主要内容纳入凤县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行动计划中,加大对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情况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力度。

加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的监督管理。发挥凤县声威建材有限公司等典型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对于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典型经验,带动全县清洁生产工作。对于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或国际较先进水平的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鼓励。

3.4.5 运输结构调整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坚持“交通先行”战略,立体化打通凤县对外通道。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重点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村组道路窄路加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等项目。加大公路绿化、美化和养护,新建一批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等专用公路。

完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布局,实施城乡公路运输场站、丰禾山片区城市道路等项目,改造提升城乡公交站点,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客运班车,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汽车,配套完善公共停车场、智能候车亭、充电桩、加气站、加油站等交通服务设施。

积极发展智慧交通。建立并完善凤县智慧交通云平台,完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升级道路交通电子执法设备,构建智慧信号灯、实时公交、智慧停车、网络预约车、科技治超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

加快重点行业运输方式转变。加快重点行业运输方式由公路向铁路运输的转变,充分发挥铁路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中的骨干作用,形成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的格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依托铁路物流基地等,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推进多站合一,一站多用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建立优质高效运输服务体系,提升客旅联程、货物联运水平,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大力推行农村交通+物流”“交通+邮政新型模式,促进客运、货运、物流、邮政、电商、农村合作社等多种服务功能融合叠加,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3.4.6 园区循环化改造

整合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兴工业产业园统一规划设立凤县工业园区,形成一区三园五基地的空间发展新布局。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以集约化、科技化为方向,重点布局新型材料、装备制造、军民融合、植物提取等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形成县域新型工业聚集区;留凤关循环经济园以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资源循环利用为方向,重点布局稀贵金属提取、尾矿资源利用等产业,形成生态型有色金属产业核心聚集区;新兴工业产业园重点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重点布局有色金属、纳米碳酸钙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

3.5 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3.5.1 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以凤县县域范围为整体,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全面提升供水、供电、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教育体育和文化娱乐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和镇村延伸。统筹规划城镇污染物收运处理体系,严防城市污染“上山下乡”,因地制宜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城镇路网一体化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实现县镇村(户)的道路连接。鼓励发展镇村公交,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完善水利电气工程设施。实施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水厂标准化改造,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十条标准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巩固提升电化乡村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光伏发电试点工程和太阳能综合利用试点工程,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在平川地区率先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推动供气储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将5G网络向农村延伸。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为引领,加快推进百兆乡村工程,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开展5G建设和应用试点,建设一批数字乡村样板。

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强化水源保护。持续开展凤县白石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凤县白石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定期开展水质分析,确保凤县白石铺饮用水水源地要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类标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演练等保障体系建设。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工作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排查水源地安全隐患,建立水源地风险源管控措施,及时消除水源地风险隐患。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3.5.2 绿色城镇化及生态城区

全面提升城镇绿化水平。加快构建环县城生态区+城镇绿道+城市公园绿地结构体系。推进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完善县城城区及镇重要生态景观廊道、绿道网系统和公园体系。将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与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建设以城镇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大力推进节约型、生态型和功能完善型的绿地建设,巩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全面提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

推进建筑节能改造。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调查和统计工作,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和旧房提升改造工程,重点改造外墙、屋顶、窗户;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开展医院、学校、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运行能耗诊断,逐步推进大型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管理。将绿色生态、节能低碳纳入大型新建项目建设条件,以示范小区、项目创建为载体,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加大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销售、公示等环节执行节能标准规范的监察力度,对不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不得核发建筑施工许可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结合凤县气候特点和资源状况,严格落实《陕西省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条例》,提高新型保温材料、非粘土烧结空心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等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促进新型墙材和保温体系的升级换代。

3.5.3 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分类推进农村发展。立足村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人口聚集程度,将行政村分为城郊融合、特色发展、聚集提升三类村庄,加强镇、园区、村联动发展。城郊融合类村庄将中心城区、集镇周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纳入城镇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土地征收、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建设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产业兴旺、健康文明、制度健全、组织有力、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标杆村。特色发展类村庄,把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富、村庄风貌突出、产业特色较强的村庄作为特色发展类村庄,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开发利用,严格保护村庄风貌、历史遗迹,打造一批民俗展示、特色民宿、休闲度假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打造一批花椒、中药材、中蜂养殖、林下种养等产业强村。聚集提升类村庄把产业发展、村庄建设较为一般的村庄作为聚集提升类村庄,着力补齐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促进人口向中心村聚集,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培育发展规模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激发乡村活力,提振乡村人气。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巩固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战役成效,接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开展干净整洁村、重点达标村、示范样板村三档村建设,争创一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标杆村。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试点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县镇村三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村庄清扫保洁制度,建立县、镇、村三级网格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作模式。落实《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导则(试行)》要求,分类选择堆肥、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处理方式。镇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所有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标升级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设施,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因村施策,分步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氧化塘式处理方式。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规范社区、养殖户、农户等排污行为。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引导农户规范排放污水。推进卫生厕所管护运营。定期对改建后的卫生厕所进行维护、粪液收运并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立常态化管护运营机制,开展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优化公共卫生厕所布局,加强农村公厕改建、新建及管护,实现公共场所、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地区标准化卫厕全覆盖,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村等公厕全部达到A级及以上标准。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整治。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把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县镇村协同发力,点线面同步推进,逐步整合空心村、空心居,建设农村中心村和中心社区,逐步消除散居户。

3.5.4 全面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着力培育绿色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绿色生活践行氛围。准确把握绿色生活理念实践要求,通过减少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加强公众个人自律意识,逐步培育生活方式绿色化的习惯;树立并表彰节约消费榜样,扩大绿色生活理念对自身、家庭成员和其他人群的正面影响,激发全社会践行绿色生活的热情。开展各层次绿色生活教育。深入推动绿色十进活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并依托六五环境日、低碳日、世界水日等开展以生活方式绿色化为主题的浸入式、互动式教育,全面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加快绿色生活理念教育社会化、渗透化和立体化。根植生活方式绿色化意识。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价值理念;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植入各类文化产品,利用影视、戏曲、图书漫画等形式传播绿色生活科学知识和实践方法,以及传统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和产品,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道德素养。

大力推进绿色行为方式。引导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宣传,将垃圾细分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持续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及正确实践操作能力;推行物质奖励和诚信积分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出行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推进共享单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全民绿色共享出行。全面推广绿色办公。推进有条件的办公区域共建公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持续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推广使用循环再生产品。

全面践行绿色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严格落实禁限塑政策,禁止商城、超市以及餐饮行业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鼓励消费者旅行自带洗漱用品,提倡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支持发展共享经济,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等,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完善各类节能产品补贴政策,健全售后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汽车、高效节能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以旧换再试点,推广再制造发动机、变速箱,建立健全对消费者的激励机制。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建设,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节能超市、绿色电商平台等绿色流通主体;支持商场、超市、旅游商品专卖店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组织流通企业与绿色产品提供商开展对接,促进绿色产品销售。

3.6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3.6.1 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生态文化人才库建设。根据生态文明宣传和生态文化建设需求,逐步完善生态文化人才库体系。组建一支生态文明培训人才队伍。建立与市、省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内专家长期合作关系组建生态文明培训队伍。积极吸纳教师、环保爱好者、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循环产业技术负责人等人参与生态文明不同领域培训工作中;培育一支生态文明宣教队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馆(站)、图书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文化宣传作用,鼓励教师、学生环保社团带头人、广场舞领队等参与到生态文明宣传工作中;挖掘一支生态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积极挖掘县文化曲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文学艺术界人才参与到生态文化文学文艺作品创作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鼓励生态文化人才突出贡献的奖励。

生态文明成果库建设。逐步丰富用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培训的生态文明成果库体系。充分发挥凤县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力量,按照宣传、教育、培训等不同的目的,打造不同的生态文明成果。一是充分利用非遗调查成果,鼓励创作民间优秀曲艺、传统戏曲、书画、摄影、短视频等作品。二是在学习国内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同时,总结宝鸡市其他各县区、镇在生态文明创建过程中好的做法,编撰形成凤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集。

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结合凤县自然、文化特色,以生态文化成果库中成果为主要内容,结合不同主题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实际内容,分类打造以环境污染警示、自然生态科普、产业循环和文化生态为主题的4类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环境污染警示主题环境教育基地。在凤县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以及废弃等建设环境污染警示主题环境教育基地,分类别传播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生态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环境教育基地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环境教育工作,环境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建设自然生态科普主题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法》(环科财函〔201974号),开展保护地类的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在教育基地树立警示牌,主要内容应涵盖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生态环境恢复的难度等等,使得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生态文化的熏陶。

3.6.2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培训。设置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程,对各级党政领导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性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基层村镇干部的生态教育培训,定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研修班与高校环境相关学院联合,开展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学习。加强党政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传教育,组织凤县各级党政干部,全面、系统学习生态文明相关理论以及重大政策制度。

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传统媒体与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结合,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全民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建立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以及学生群体等不同层次的志愿者队伍,树立生态文明道德模范、环保达人,通过不同群体的宣传与感召力,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拓宽生态文明教育渠道。在确保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培训人数比例100%的前提下,创新生态文明宣传的形式,扩大生态文明宣传展示基地,实施丰富多彩的环境培训项目,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环境宣传活动。在广播电视台、政府门户网站开辟生态文明专栏,及时发布环境质量信息,投放环境公益广告,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事件。积极利用公众信息网、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积极发布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稿件和工作动态,刊发创建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在公众场所、交通干道以及党政机关和窗口服务单位张贴宣传画、标语等,利用橱窗、宣传栏、显示屏进行专题宣传;在公交车、出租车、公交候车亭上张贴、制作创建公益广告,车载电视、LED显示屏不间断播放创建宣传内容,并定期更换;采取专题讲座、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组织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活动和科普活动,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3.6.3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畅通共建渠道。在生态文明宣传中,加强“12369”环保热线、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平台、12369环保举报微信公众号等环境投诉渠道的宣传工作。深入宣贯《陕西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办法(试行)》,鼓励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违法举报中来。拓宽举报渠道。明确群众检举揭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渠道。注重对问题整改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反馈,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充分体现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成效。有效运用媒体监督手段,形成舆论监督合力。

培育生态道德。积极围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开展宣传,鼓励创新推广行动形式,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微视频、微电影、漫画读物等。结合重要节点,深入社区、学校、农村,用好新媒体平台及各方面社会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积极动员广大青年、妇女参与,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力戒奢侈浪费,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多个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选树主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务,事迹感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并进行宣传推广,发挥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生活的生动局面。

培育志愿者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县、镇、村(社区)三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引导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在项目开展、活动合作及活动场地、资金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搭建工作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对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登记注册、活动和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记录、效果评价等进行线上管理。推广先进典型。表扬激励志愿服务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优秀项目,并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开展百名生态环保志愿者推选和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征集活动,择优推荐参加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等先进典型推送活动。


四、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

4.1 工程内容与投资估算

4.1.1 重点项目

本规划结合凤县实际,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6个方面,通过以下29项重点工程提升凤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凤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总投资估算26.933亿各个领域项目数量及投资情况见表4.1-1所示

4.1-1  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领域

项目数量(个)

投资金额(亿元)

1

生态制度

1

0.002

2

生态安全

10

6.205

3

生态空间

1

0.045

4

生态经济

11

17.96

5

生态生活

5

2.621

6

生态文化

1

0.1

总计投资

29

26.933

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工程投资估算详见表4.1-2所示。


4.1-2  凤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重点项目表

领域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建设类别

建设内容

实施期限

投资概算(亿元)

责任部门

生态制度

1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修编项目

全县

新建

根据最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编制指南,结合凤县实际,制定凤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指导创建工作。

2022-2023

0.002

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

生态安全

2

凤县县城污水收集处理项目

县城

新建

1)新建处理能力5000m3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占地约8.9亩。建设内容包括格栅井及提升泵站1座、细格瓯及沉淀池1座、A2/O体化自回流改良氧化沟1座、高效沉淀池1座、消毒池及计量槽1座、浓缩池1座、设备间1座、综合楼1座。2新建污水管网6649m.其中DN600管道长度6154米,DN300管道长度495含堤防495,设置检查井186座。新建箱涵3000米,钢筋混凝土挡墙240修复路灯12盏,重建混凝土路2000米。

2022-2025

0.532

县住建局

3

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县城

新建

对县城区市政和非市政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普查,并在普查基础上进行清淤检测;建设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将管网数据汇集在统一平台,并对管网数据进行智慧分析、多元展示分析,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对管网管理工作的支撑,实现管网信息化、账册化、动态化管理。

2022-2025

0.25

县住建局

4

旺峪河流域(凤县留凤关镇段)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留凤关镇

新建

在旺峪河流域(留凤关镇段)新增生态缓冲带面积231570m2其中农田型生态缓冲带面积约42120m2、混合型生态缓冲带面积约145700m2落型生暖冲带田积约43750m2。新生态护坡面积6597 m2

2022-2025

0.60

凤县留凤关镇人民政府

5

凤县“丹治”三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平木镇、坪坎镇、河口镇

新建

对核桃坝、平木、丹桂沟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

2022-2025

0.3

县水利局

6

凤县土壤环境现状调查评估项目

凤县境内

新建

该项目对凤县对污染责任主体缺失的具有潜在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及其周边过敏点、耕地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主要工作包括以凤县重点行业企业调查发现的高关注度或中关注度地块,曾用于固体废物堆放地块、曾用于生产、使用、贮存、回收、处置有毒有害物质的地块为核心,辐射周边敏感点、对周边土壤环境影响范围内的农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开展土壤和主栽农产品协同调查,调查结果能够为后续农用地安全利用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污染源及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面积共计976亩,采样及监测点为约为1287个。

2022-2023

0.08

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

7

金都矿业公司周边农田土壤修复项目

凤州镇马鞍山村

新建

分区采取修复措施对共计124.95亩,工程方量16659.81立方米的土壤进行风险控和现状提升使得现有主壤惨复后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壤污染风险管控措施》GB15618-2018)风险筛选值,修复区域种植作物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规定的限量标准。

2022-2023

0.06

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

8

凤县“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河口林场、黄牛铺林场

新建

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面积50300亩。

2022-2030

3

凤县陕林国储林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9

凤县219省道316国道危险化学品运输通道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

凤州镇、留凤关镇、黄牛铺镇

新建

该项目拟建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仓库三座(基地一座,留凤关镇和黄牛铺镇各一座)、综合训练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处理训练区,购置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基础器材、救生物资、破拆器材、化学品转输车、货运平板拖车、堵漏器材、输转物资、排烟照明器材、环境污染处置器材等。

2022-2025

0.51

县应急管理局

10

凤县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废渣污染源整治工程

河口镇、双石铺镇

新建

对河口镇黄牛嘴村、侯家河村、水磨上村,双石铺镇安沟村历史遗留涉镉等重金属废渣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通过表层涉重金属废渣固化/稳定化+阻隔防渗+边坡稳定+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

2022-2025

0.273

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

11

矿石废渣综合综合回收利用项目

黄牛铺镇

新建

硬化场地5000平方米,安装脱硫系统,水循环利用系统破碎系统,除尘设施固体废物利用等配套设备,将矿石、废渣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

2022-2025

0.6

凤县兴盛金属废渣综合开发利用有限公司

生态空间

12

秦岭生态环境智能监管项目

相关镇

新建

本项目涉及范围为凤县秦岭地区,配备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林火红外成像、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气象6要素监测站等。

2026-2030

0.045

县林业局

生态经济

13

凤县万亩大红袍花椒产业基地及综合加工开发项目

全县各镇

新建

发挥凤县花椒特色优势,建设大红袍花椒产业基地,全县完成标准化建园10000亩,新建百亩示范园10个,千亩示范园3个;完成低产园改造10000亩。并建设花椒油、花椒茶、花椒粉、调味品等深加工生产线。

2022-2030

1.5

县林业局

14

同源林下林麝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留凤关镇喇嘛泉村

新建

项目占地120亩,计划建设集林麝养殖、医疗救助、种群繁育于一体的养殖基地一座,建设林麝圈舍1000间,面积20000平方米建设1500平米饲料晾晒场一个,修建监控室、饲养员宿舍、仓库等配套设施20间,面积1800平方米,硬化道路6千米,安装监控设备等。

2022-2025

1.2

陕西同源麝业发展有限公司

15

风州镇苹果产业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红花铺镇

新建

建设苹果产业示范园3个,发展优质高山苹果2000亩,其中新建园400余亩,改造提升1600余亩,新建苹果文化主题广场、农事文化体验园,大力实施水肥一体化,配套修建管理用房、农产品展示间、库房、给排水管网、生产道路基础没施。

2022-2025

1

县农业农村局

16

红花铺蜜蜂小镇项目

红花铺镇

新建

依托镇内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展中华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以及蜂主题观光休闲游。拟建标准化蜂场10座、中蜂产品加工厂房一座、购置蜂产品生产线2条,研学基地1座、蜜蜂课堂1,蜂主题展厅、茶餐厅、吉播问等各1座。打造红花峰谷观光带1条,以及场地、道路、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

2026-2030

1.8

宝鸡岭南密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17

红花铺现代中药材种植

红花铺镇

新建

在红花铺镇打造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园1处,占地2000平方米建大棚15建冷库1600平方米硬化场地2000平方米,建占地1000平方米加工车间1购置加工生产设备。购买全自动智能中药材烘干机14中药粉杀菌设备8

2022-2025

0.4

县农业农村局

18

黄牛铺镇食用菌研发及深加工项目

黄牛铺镇

新建

/

2022-2025

1.14

宁夏固原绿新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9

凤县汽车内饰零部件产业园

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

新建

项目计划分四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标准化厂房4800平方米和年产车用无纺布项棚面料1000万平方米生产线二期建设标准化厂房7400平方米和年产玻纤板5000吨生产线三期建设标准化厂房积18000平方米和年产玻纤板20000吨、汽车用起绒地毯、轮罩毯3000万平方米生产线,预计年新增产值6亿元新增税金7800万元。四期建设标准化厂房40000平方米,建成汽车内饰无纺制品全产业链生产线预计产值将突破10忆元大关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

2022-2025

5

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

20

年产10万张电解用阴/阳极板系列产品项目

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

新建

总建筑面积6000.00平方米,包括厂房面积3000平方米、原料及成品库房1500平方米及办公生活建筑1500平方米,及设备购置安装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年产10万片电解锌用杜卡DUCATHODER ®阴、阳极板系列产品

2022-2025

2.32

宝鸡市九安冶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21

凤县古羌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

双石铺镇

新建

建体验中心13400平方米,新建游客接中心待12900平方米,配套用房13200平方米,修建景区内部道路8公里停车位400个包含100个充电桩、3A级旅游厕所3480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45公里,架设供电线路4500相关配套设施。

2022-2025

1.5

县文旅局

22

持续开展全县肥料、农药利用率田间试验项目

相关镇

新建

加快绿肥翻压养分还田+生物有机肥+秸秆养分还田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强化关键环节科学用药,确保三大粮食化肥农药利用率不断减低。

2022-2030

0.1

县农业农村局

23

20MW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凤州园区核心区

新建

项目拟规划建设20MW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及相关配套设施,年发电量2400万千瓦时。

2022-2025

2

凤州园区

生态生活

24

留凤关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

留凤关镇

新建

留风关镇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包括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水源标识设立工程及水源监控能力建设3部分内容涉及全镇12个行政村。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水源标识设立工程、水源监控能力建设。

2022-2025

0.051

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

25

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建设项目

双石铺镇

新建

新建中水回用池、配套建设中水回用管网,以及相关设备,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后自流进入回用水池,用于园林灌溉、道路保洁等。

2022-2025

0.18

县住建局

26

风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系统建设项目

相关镇

新建

新建3处生活垃圾收集(压缩)转运站(唐藏镇、留凤关镇、红花铺镇),配套完善县城及9个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分类果皮箱、垃圾箱体、垃圾桶,垃圾定点收集屋),提升县城垃圾填埋场库区、渗滤系统设施,购置垃圾转运车11辆,小型高压冲选车,新建县城及建制镇垃圾分类体系,包含垃圾分类设施,分搭中心,智慧收集兑换点及宣传公园。

2022-2025

1.68

县住建局

27

凤县留凤关镇酒奠沟片区集中供水工程

留凤关镇

新建

新建净化水厂1铺设配水管网30.36公里入户配套366户。

2022-2025

0.21

留凤关镇

28

凤县城乡生活垃圾焚烧热解项目

黄牛铺镇、平木镇、河口镇

新建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5亩,在黄牛铺镇、平木镇、河口镇新建3座日处理能力为8吨的高温热解生活垃圾处理站凤州镇新建1座日处理能力为15吨的高温热解生活垃圾处理站,配套完善给排水、供电垃圾转运收集等

2022-2025

0.5

县住建局

生态文化

29

生态文明宣传工程

相关镇

新建

增设环保双微及短视频平台维护人员,用好网络平台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互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环保纪念日,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演讲和征文比赛等活动;生态文明培训团队、生态文明宣教队伍等生态文化人才库建设,包括活动经费、人员费用等;生态文化文艺、文学作品征集和生态文明成果、宣传册等制作。

2022-2030

0.1

市生态环境局凤县分局、县委宣传部

总计

2022-2030

26.933

/

 

 


4.1.2 投资经费筹措

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比例。加大投入,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资金主要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化投入、试点示范专项资金等。

4.2 效益分析

4.2.1 生态效益

按照国家、陕西省和宝鸡市对于凤县的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等战略定位,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逐步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推动三生融合,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维护,生物多样性得到稳定提升;通过加强水、大气、土壤、固废、噪声等环境要素治理和监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饮用安全工程、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业循环经济等项目,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规划的实施将使凤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凤县形象进一步提升。

4.2.2 经济效益

规划的实施将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规划实施后,凤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升,经济组分之间的有序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方面,通过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品质化、规模化、绿色化、市场化,以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生态工业方面,突出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聚焦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重点产业链,逐步构建绿色循环工业体系;生态服务业方面,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将凤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4.2.3 社会效益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政府、社会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通过培育生态文化,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向绿色低碳转变。通过规划的实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经济水平,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提升社会的公平性,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五、保障措施

5.1 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牵头总负责、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听取阶段性汇报,积极推进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健全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和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各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同时落实各项任务的具体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着力形成党委组织领导、政府具体实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5.2 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估考核机制。结合目标责任制对生态创建工作进行考核,形成督查督办制度,定期评估各责任部门项目完成情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民主监督机制。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信息,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

5.3 资金统筹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投入机制,构建财政、社会、金融资本等多种类型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格局。积极争取国家及陕西省财政资金支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和整合各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纳入凤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工程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适当给予税收和金融政策优惠,拓宽资金渠道,缓解财政压力。全力打造绿色金融品牌,打通基金、银行、证券、信托、租赁等投融资渠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和监管工作,建立有效的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制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

5.4 科技创新

加快建成创新能力强、机制更活更开放、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针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环境管理等开发引进各类实用技术,向社会提供生态科学与技术建设配套的服务体系,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包括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供给能力。同时,大力推进创新机制、创新网络和政策环境建设,通过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学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发挥科技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重要支撑作用。

5.5 社会参与

以观念更新为先导,引领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通过弘扬生态道德,唤醒民众的生态自觉,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广泛共识。践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有力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名词解释

1)五大新兴产业: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循环利用、废渣综合利用产业。

2一区三园五基地:“一区”,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区。“三园”,凤州现代科技产业园、留凤关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兴工业产业园。“五基地”,依托产业园和工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传统矿业产业链延伸和五大新兴产业培育,积极参与全市、全省以及国内产业分工,建设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特种装备配件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废渣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3)一体两翼一廊一带:“一体”,把县城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心,推进5A 级县城建设,实施“拓空间、优功能、提品质”精品城市建设行动,建设全县政治经济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最美县城”,引领全域精品化发展。“两翼”,以凤州镇、留凤关镇为核心,统筹推进两翼协调发展,打造全县两大经济增长极。“一廊”,以县城连接G316S219 和红唐双公路,打造全域旅游廊道,布局康养休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提升改造G316 S219 沿线景观景点,完善沿线公共服务、旅游标识等服务设施,打造农文旅融合、新要素集聚的全域旅游廊道,带动沿线各镇联动发展。“一带”,沿太凤、宝坪高速建设高速公路经济带,集聚发展要素,布局农产品加工、农旅融合、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经济产业发展带,推动高速公路经济带快速崛起。

4)一核、两带、三级、多业态:一核,即县城凤州镇文化旅游集群,精心打造凤凰湖景区、羌族文化园、灵官峡景区、凤州古城等景点,一体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带,即秦岭花谷乡村振兴示范带和高速路休闲旅游产业带,重点打造乡村体验、观光农业、精品民宿、养生药膳、自驾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带动沿线村镇乡村旅游发展。三极,即打造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紫柏山景区三个旅游发展极,完善景区旅游要素和配套设施。多业态,即推进形成红色文化之旅、秦岭山水之旅、康养休闲之旅、乡村旅游之旅、凤文化之旅、古羌文化之旅、工业体验之旅等多业态开发格局,统筹全域旅游发展。